TPM設備大修理概述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fā)布時間:2017-09-28 丨 瀏覽次數(shù):
設備進入生產(chǎn)過程以后,由于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的作用,自然會有一個平均壽命期限,它反映著設備在實物形態(tài)上保持完好的時間。在平均壽命期限內(nèi),設備大修理應經(jīng)常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
TPM管理咨詢公司對于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經(jīng)受著有形磨損。由于設備的零部件是由各種不同特性的材料加工制成,以及它們的使用條件也各不相同,因此設備的零部件有著不同的耐久性和服務期限。
同一臺設備由于各組成部分的耐久性及使用條件不同,在使用一定時間后,有的零部件已經(jīng)磨損,要求修復或更換;另一些零部件還可以長時間正常工作直到必須修理時為止。此外,還有些零部件在整個設備使用期間內(nèi),并不需要修理和更換。所以對整個設備的零部件來說,這種有形磨損是不均衡的。在任何條件下,機器制造者都不可能制造出各個組成部分的壽命期限完全一樣的機器。通常,在設備的實物構成中總有一部分是相對耐久的(例如機座、床身等),而另外的部分則易于損壞。
如果這臺設備最耐久的部分是機座,大約可服務90年左右,其余組成部分在兩班制正常工作的條件下,約在1-6年內(nèi)喪失其使用價值。既然設備原來的實物形態(tài)在其組成中包括壽命期為90年的部分,那么價值為500元的第一個組成部分就需要一年更換一次;價值為2000元的第二組成部分,需要兩年更換一次;價值為5000元的第三個組成部分,需要六年更換一次;而價值為2500元的機座部分,可允許推遲到90年更換一次。
![設備大修理概述 設備大修理概述](http://branddirectory.net/d/file/201709/3dd9528ac038df62d773e3b41dff1a51.jpg)
設備大修理概述
所謂設備大修理就是恢復設備在使用中局部喪失功能的過程。其目的是消除設備的經(jīng)常性的有形磨損和排除機器運行中遇到的各種故障,以保證設備在其壽命期內(nèi)保持必要的性能(如生產(chǎn)能力,效率、精度等),發(fā)揮正常的效用。按其經(jīng)濟內(nèi)容來講,這種必要的維修工作可分為日常維護、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等幾種形式。
日常維護是指與拆除和更換設備中被磨損的零部件無關的一些維修內(nèi)容,諸如設備的潤滑與保潔,定期檢驗與調(diào)整,消除部分零部件的磨損等等。
小修理是工作量最小的計劃修理,指設備使用過程中為保證設備工作能力而進行的調(diào)整、修復或更換個別零部件的修理工作。
中修理是進行設備部分解體的計劃修理,其內(nèi)容有:更換或修復部分不能用到下次計劃修理的磨損零件,通過修理、調(diào)整,使規(guī)定修理部分基本恢復到出廠時的功能水平以滿足工藝要求,修理后應保證設備在一個中修間隔期內(nèi)能正常使用。
大修理是最大的一種計劃修理,它是在原有實物形態(tài)上的一種局部更新。它是通過對設備全部解體,修理耐久的部分,更換全部損壞的零部件,修復所有不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全面消除缺陷,以使設備在大修理之后,無論在生產(chǎn)率、精確度、速度等方面達到或基本達到原設備的出廠標準。
維修工作的上述區(qū)分,既有工作量和周期性的標志,又有工作內(nèi)容的標志。但是,應該指出,這些區(qū)分僅僅是相對的,難以嚴格限定彼此間的界限,而且每一種維修形式都可能包含共同的工作內(nèi)容。
盡管維修形式的區(qū)分有很大的相對性,但是,大修理仍然是維修工作中規(guī)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種設備維修方式,因此對維修經(jīng)濟性的研究,主要是就大修理而言的。所以在對設備進行大修理決策時,必須同設備更新以及設備其它再生產(chǎn)方式相比較。
在作大修理決策時,還應注意以下情況。
第一,盡管要求大修理過的設備達到出廠水平,但實踐上大修理過的設備不論從生產(chǎn)率、精確度、速度等方面,還是從使用中的技術故障頻率、有效運行時間等方面,都比用同類型的新設備遜色,其綜合質(zhì)量會有某種程度的降低,這是客觀現(xiàn)實。
事實上,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其性能是沿AB1線所示的趨勢下降的,如不及時修理仍繼續(xù)使用,壽命一定很短,如果在B1點所對應的時刻上,進行第一次大修理,設備的性能可能恢復到B點上。自B點起進行第二個周期的使用,其性能又繼續(xù)劣化,當降至C1點時,又進行第二次的大修理,其性能可能恢復至C點。這樣再一次大修理后的性能又可能恢復到相當程度,一經(jīng)使用又會下降,最終至G點,這時設備在技術上已不存在再進行修理的可能性了。我們把圖中ABCDEF各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曲線,這條線就反映了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綜合質(zhì)量劣化趨勢,從這條曲線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也可以看出,設備的大修理并非是無止境的。
第二,設備大修理的周期會隨著設備使用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縮短。假如新設備投入使用到第一次大修理的間隔期定為lO~12年,那么第二次大修理的間隔期就可能為8~10年,而第三次大修理的間隔期則可能降至6~8年,也就是說,大修理間隔期會隨著修理次數(shù)的增加而縮短,從而也使大修理的經(jīng)濟性逐步降低。
以上兩種現(xiàn)象,是由于設備各組成部分長期運行而積累起來的有形磨損所引起的。
盡管如此,在設備平均壽命期限內(nèi),進行適度的維修工作,包括大修理在內(nèi),往往在經(jīng)濟上是合理的。因為修理,包括大修理在內(nèi),能夠利用原有設備中保留下來的零部件,這部分比重越大,修理工作就越具有合理性。這正是修理之所以能夠存在的經(jīng)濟前提。
但是,這個前提是有條件的,如果設備長期無止境的修理,一方面維修中所能利用的被保留下來的零部件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大修理所需的費用越來越高,大修理經(jīng)濟上的優(yōu)越性就可能不復存在了。這時,設備的整體更新將取而代之。
從上面的分析看出,修理作為設備大修理再生產(chǎn)的方式之一,其存在的基礎,主要取決于經(jīng)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