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yè)業(yè)務模式談精益的適用性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fā)布時間:2020-07-03 丨 瀏覽次數:
TPM咨詢服務中心TPM管理咨詢公司概述:精益的熱度在2010年以后勢頭越來越勁,吸引了很多人跨專業(yè)加入精益行列,咨詢公司雨后春筍,大師迭出,顧問穿梭于大江南北。精益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從最早的精益生產,到精益物流,精益辦公,精益供應鏈,到現在精益人事,精益會計,甚至精益研發(fā),還有人開始提精益銷售。精益似乎正在變成企業(yè)運營的萬能神器,似乎不打精益的旗號,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企業(yè)運營或者做咨詢的。
精益適用性
經常聽到有人說精益是種理念,適用于任何企業(yè)的任何領域,不能生搬硬套。但恰恰無節(jié)制擴大精益范圍的也是同一幫人。對精益的適用性視而不見,做事時守不住邊界,使得大多企業(yè)推行遇到阻礙或不見效果,致使企業(yè)對精益的質疑,甚至導致精益部門解散,個人職業(yè)生涯中斷的情況。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如果我們想精益在中國發(fā)展得好,未來還能靠這個吃一輩子飯,那我們還是先守正再說出奇吧。因此本篇主要任務是潑冷水讓大家靜下來思考精益的局限性。
十幾年前當我剛畢業(yè)時,加入了一家印刷企業(yè)。公司正已經試水精益生產兩年,選了個示范車間,推了5S和TPM,正在做一些效率提升的項目。公司看模范車間效果尚可,想將精益生產推行到全廠。于是公開選拔了10個人,送到日本學習。學成后歸國開始全廠推行精益生產,期間還聘請了在豐田工作20多年的顧問全程輔導。在日本顧問的指導下,接著推了標準作業(yè),效果也還可以。
于是管理層信心大漲,開始進軍均衡化和看板拉動。從示范車間出來的經驗不斷橫向擴展到其他車間,甚至開始推精益辦公、精益人事,還有專門的精益文化科。精益部門也從最初十幾個人,不斷膨脹到幾十個人,精益部門一時風頭無兩。
均衡化項目遲遲沒有進展,示范車間的看板拉動也失敗了,辦公室的精益項目也大多也無疾而終。在當時我還沒有能力對精益理念或工具反思,更不可能去質疑顧問老師,認為自己學藝不精,所以我選擇了離職加入了IE見長的電子代工企業(yè)。公司管理層見遲遲沒有效果,而日本顧問總是說豐田用了幾十年,需要慢慢改變人形成文化。
管理層又堅持了兩年精益后,依然沒有大的改觀,管理層里有人開始松動和反思,以前各種被壓制的反對力量趁勢而起。于是不到半年,除了5S、TPM和標準作業(yè),其余精益項目全部叫停,停止了和日本顧問的合同,精益部門被拆散,成立了新的IE部門,精益一詞成為大多人絕口不提的過往。
神奇的是2018年公司又請了一個咨詢公司重啟精益,該公司同樣以日本豐田老顧問為招牌,精益部門得以重組,但IE仍屬獨立部門。最近公司正在顧問帶領下推廁所革命,要求管理層去打掃廁所,為了這個事,公司上下又是開會,又是行動,而這個咨詢公司推此項目的意圖我到現在也沒悟得太透。從諸多前同事的反饋看,公司高層里的部分人,幾乎所有中層和員工,都袖手旁觀,屬于按要求參與,私下看戲的態(tài)度。預測最多到明年(預測邏輯后文有交代),這個咨詢公司就會鎩羽而歸,而精益會在公司面臨第二次冷藏。在更遠的未來公司還有沒有信心第三次推行精益,就不得而知了。
加入的第二家企業(yè)在電子代工行業(yè)算頭把交椅,所有員工入職時必須接受IE培訓,升職時必須考IE知識,還建有專門的IE學院。公司從上到下不提精益,有人問,上司也會告訴你說IE做到極致就是精益。沒有負責精益的人,卻有一個龐大而職能頗多的IE部。代工企業(yè)利潤非常薄,IE在這個公司已經推廣20年,IE已經無孔不入,在公司很多流程上IE都是不可獲取的一環(huán)。每年公司都招聘大量IE應屆生,讓他們到各部門輪崗,然后再雙向選擇,決定去哪個部門,各部門都有著大量IE畢業(yè)生。
在工作中,我不斷對比著IE和精益,也在不斷對比著兩家企業(yè)。而恰恰是這段經歷,讓我在對精益的適用性有所收獲。但這只是我個人領悟,不一定全對,但也沒必要來和我吵架,畢竟世界很大,我們都可以彼此抱著各自的認知而活得很好。
第一家公司的失敗,個中緣由頗多,但今天我主要講一下基于業(yè)務屬性的思考,以后可以講講對其他因素的思考。
世界上的制造企業(yè)多如繁星,產品也千差萬別,但業(yè)務模式截止目前卻只有幾種:
1.MTS-面向庫存生產:企業(yè)提供標準產品目錄,客戶只能在目錄中選擇要購買的產品。比如汽車行業(yè)就是典型的面向庫存生產。你走進任何一家4S店,你所面臨的車型是有限的,每個車型里的細分型號也是有限的。你并不能直接走向柜臺或者打電話,要求他們提供滿足你什么需求的車。
MTS企業(yè)更偏向少品種大量,而如果一個MTS企業(yè)出現品種繁多,恰恰是企業(yè)運營該思考的,而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MTS企業(yè)產品都是標準化的,更容易積累數據和經驗,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yè)提高了運營能力。
無論我們態(tài)度多么肯定地說庫存是萬惡之源或者應該零庫存,在MTS企業(yè),庫存可以不斷降低至合理水平,但卻不可消除,因此在MTS企業(yè)設置合理庫存抑制牛鞭效應是重中之重。
MTS企業(yè)可以決定自己產品目錄,可以做很多事前預測與應對,因此對供應鏈上下游天生比后續(xù)三種影響力更大。
生產計劃與訂單往往脫離,只有在成品發(fā)貨時才需要將成品與訂單關聯(lián)。
2.ATO-面向訂單組裝:企業(yè)提供樣品產品目錄,并告訴客戶哪些部分可以定制。在接到客戶訂單后,通知車間領取半成品部件進行組裝,以實現大規(guī)模定制。比如餐飲行業(yè)就是典型的面向訂單組裝。你走進任何一家飯館,它提供一個標準的菜單,你可以選擇菜單上的菜品,也可以咨詢是否可以提供某種菜品,而能否提供,取決于是否有這個菜品需要的原材料,以及廚師會不會。為了加快上菜時間,廚師并不會等著客人下單才開始洗菜切菜。而是先洗菜和切菜,比如土豆可以做土豆燒牛肉,也可以做酸辣土豆絲,還可以做干鍋土豆,還有土豆回鍋等,而切絲,切片,切條,各準備多少需要根據日常經驗。
ATO企業(yè)雖然能組裝的成品型號很多,但部件型號有限。因此需要往往會準備半成品部件庫存,而不大會有成品庫存。
在備貨點之前采用批量生產模式,備貨點之后采用定制化模式。
3.MTO-面向訂單生產:企業(yè)提供加工能力,在接到客戶訂單后轉換為加工參數,從原材料開始生產,實現完全定制化。比如大多機加工企業(yè)就是典型的面向訂單生產。你走進一家機加企業(yè),你會發(fā)現功能相似的設備多半都在一個車間,而且數量龐大,以工藝來稱呼工序,沒有工站概念。設備按照加工能力適應于多種產品,產品數量都不大,甚至有時就一個。
MTO企業(yè)產品基本都是非標品,這是企業(yè)利潤的重要來源,也是與競爭對手差異化的根本。
客戶什么時候下單,下什么單,下多少,只能根據歷史數據估個大概,其提前預防難度高于MTS和ATO,因此整體企業(yè)運營難度偏大。
由于訂單的定制與未知,在MTO企業(yè)備成品和半成品就顯得不太明智,甚至連生產都需要控制盡量精準,多一個就變成死庫存,少一個就交付不了。
4.ETO-面向訂單設計:企業(yè)提供設計和加工能力,客戶負責銷售和市場,每一筆訂單都像一個獨立項目。比如印刷行業(yè)就屬于典型的面向訂單設計。出版社需要出書,會提供電子稿。印刷公司需要對里面的文字進行排版,圖片進行分色,選紙和選工藝設計樣品。只有客戶認可樣品和樣稿后,才能開始印刷生產,設計、出樣和生產時間都是包含在最終交貨期里面的。
ETO企業(yè)的價值鏈是所有模式里最長的,訂單價格和交貨期都是一單一議,因此運營難度最大。
ETO不要說半成品庫存和成品庫存,甚至很多原材料都沒有庫存,都是定好項目后再采購。
從訂貨點及庫存設置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四種企業(yè)的明顯區(qū)別:
這時我們可以將精益生產的很多工具都帶入這四種企業(yè)去思考,有助于我們理解精益工具的適用性,我們舉一些例子:
5S目的是提高作業(yè)范圍內的效率,此時與訂貨點和庫存無關,所以無論哪種企業(yè)都可以適用。
TPM目的是提高設備效率的同時還能延長設備壽命,此時與訂貨點和庫存無關,只要這個企業(yè)有設備,皆可一用。
標準作業(yè)目的是不斷重現品質和效率,此時與訂貨點和庫存無關,即使產品可能完全不重復的MTO和ETO,到作業(yè)級或動作級依然有可能重現,所以企業(yè)也可一試,但太苛求就會適得其反。
均衡化目的是抑制牛鞭效應,使得供應鏈和工廠內更穩(wěn)定,此時就與訂貨點和庫存嚴密相關。在MTS行業(yè)和ATO行業(yè)尚可通過設置一定庫存來削峰填谷,但在MTO和ETO行業(yè),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交貨期是死的,每次訂單工藝路線都是定制的,設備多以功能布局為主,提前備料或生產都是無盡風險。我的第一家企業(yè)是印刷行業(yè),典型的ETO行業(yè),卻在日本顧問老師帶領下開展均衡化,可以說從踏出的第一步開始,似乎就注定會失敗。
看板是在安定化和均衡紙上的一個工具,是在無法實現一個流時的妥協(xié),目的在于控制上下工序的生產節(jié)拍和庫存,此時就與訂貨點和庫存嚴密相關。當下游發(fā)出領取看板時,上游必須已經有需要領取的貨物,當被領取后,上工序才生產被領取的數量。這個邏輯在MTO和ETO天然就缺失了,因為A訂單被領取后,下個訂單就是B,你不能再生產A,因為沒有客戶下訂單A。因此看板項目在那個印刷企業(yè)走向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還有很多其他精益工具,我們就不一一說明,但大家基本都可以按照企業(yè)屬性去思考一下。無論你是企業(yè)內部精益顧問,還是咨詢公司的精益顧問,這種思考都大有裨益。以我個人從業(yè)經歷來說(第一家ETO,第二家ATO,第三家MTS),若精益工具不涉及到訂貨點或庫存,基本通用于各企業(yè)。而整套精益理念和工具特別適合MTS企業(yè),大部分適用于ATO企業(yè),少部分適用于MTO和ETO企業(yè)。
或許有人奇怪,為什么請了豐田工作20多年的顧問,卻出現這樣的敗局?如果哪個企業(yè)說自己請的是豐田老顧問,大家往往投去羨慕的眼光,因為這代表著正宗。其實日本顧問輔導中國企業(yè)不是一天兩天了,也有專門的日本顧問公司在中國拓展生意,但我見過不下5家請豐田老顧問最后失敗的案例。我個人思考認為問題主要有兩個:
他們最大的優(yōu)點是對豐田了如指掌,但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們只見過豐田,而未經歷過不同業(yè)務模式如何運營。
在豐田是多個部門輪崗過,還是只在一個部門做了20多年,這個很重要,否則難見企業(yè)運營全局。尤其是在豐田覺得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國內壓根就不存在,還需要創(chuàng)立,這時他們會遇到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