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設備管理的一些感想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fā)布時間:2018-07-12 丨 瀏覽次數:
TPM培訓公司案例分析:自從進入公司來,到現(xiàn)在進行設備管理工作已經8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的工作與學習中,以及部門領導的關心與指導和同事的幫助下,使我從對設備管理一無所知,到現(xiàn)在已經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處理日常設備管理工作了。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工作,以及對自己專業(yè)設備管理知識的充實下,使我對設備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設備管理感悟
設備管理是以設備為研究對象,以企業(yè)經營為目標,追求設備綜合效率最大化,應用一系列理論、方法,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進行全過程(從規(guī)劃、設計/購置、選型、安裝、驗收、使用、保養(yǎng)、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科學型管理,即實行從設備的規(guī)劃工作起直至報廢的整個過程的管理。這個過程一般可分為前期管理和使用管理兩個階段。設備的前期管理是指設備在正式投產運行之前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設備在選型購置時,應進行充分的交流、調研、比較、選型,加強經濟技術論證,充分考慮售后技術支持和運行維護,選用綜合效率高的技術裝備。
設備的使用期管理分設備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設備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設備自驗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時間內,對設備調整、使用、維護、狀態(tài)監(jiān)測、故障診斷,以及操作、維修人員培訓教育。維修技術信息的收集、處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設備固定資產檔案、技術檔案和運行維護原始記錄。設備的中期管理是設備過保修期后的管理工作。做好設備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維護費用,得到較好的設備投資效果。設備的后期管理指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報廢階段的管理工作。對性能落后,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以及設備老化、故障不斷,需要大量維修費用的設備,應進行改造更新。
企業(yè)設備管理應當以效益為中心,通過技術、經濟和組織措施,對企業(yè)的主要生產設備進行綜合管理,堅持設計、制造與使用相結合:維護與計劃檢修相結合;修理、改造與更新相結合;專業(yè)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技術管理與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綜合規(guī)劃、合理選購、及時安裝、正確使用、精心維護、科學檢修、安全生產、適時改造和更新,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yè)技術裝備的素質。
然而結合自己在工作、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認識,使我了解到我們公司在設備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也就是說在降低公司制造成本,提高公司盈利最大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在精益生產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減少一成浪費就等于增加一倍銷售額。也可以說減少一成制造成本就等于增加一倍銷售額。
現(xiàn)如今公司的設備管理主要工作包含:設備購置以及技改的評估;設備的試產、驗收;設備編號管理;督導車間做好設備的正確使用、維護、保養(yǎng)工作;設備的調撥、封存、閑置、報廢;設備臺帳建立、管理與更新等。下面我就針對公司的設備管理工作以及設備管理現(xiàn)狀做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概述。具體狀況如下:
設備前期管理(規(guī)劃、設計/購置、選型、安裝、驗收)。
當車間設備因為各種原因而使車間產能無法達到生產要求時,車間需要提出設備申購申請。在設備管理部工作人員在進行設備驗收時,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新采購設備產能還沒有幾年前買的設備高,或者基本相當(塑鋼部)
新購設備與以前舊設備在單位時間內產能相當,但是耗能卻是以前設備的幾倍(噴涂部)
新購設備在合同上沒有提出公司對新購設備產能的要求,或者說寫的不清楚、不具體,沒有寫清楚產品的型號、規(guī)格,以及尺寸,因為這些不同的話,產能是截然不同的(塑鋼部和尼龍注塑部)
新購設備買了將近2年沒有進行試產,設備驗收工作無法進行(金屬部)
部門新購設備未使用一天就長時間封存(尼龍注塑部和噴涂部)
各部門對車間新購設備的試產記錄沒有進行有效的記錄,出現(xiàn)問題也沒有及時向采購部反映,到了設備稅票快到期之時采購部通知設備管理部進行設備驗收時,車間才反應設備存在很多問題,使設備驗收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作為一名設備管理人員我認為在設備申購時,應堅持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生產上需要的原則。首先,應該對車間現(xiàn)有產能進行分析,有沒有必要申購?同時對對新購設備在產能、耗能、廢品率、穩(wěn)定性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且必須注明所生產的產品的型號、規(guī)格以及尺寸、大小。力爭為公司選擇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設備。
設備的使用期管理(使用、保養(yǎng)、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
設備使用。在使用之前必須對設備操作人員進行一定時間的培訓,在操作人員完全掌握了操作方法以后,才可以進行操作生產。但是車間存在的問題是,設備操作人員雖然學會了操作機臺,但是并沒有按照正確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違規(guī)操作時有發(fā)生,有時候野蠻操作,很多零配件因此損壞,這說明車間對員工的培訓還是不到位。在《生產系用設備管理制度》中要求的“三好”、“四會”、“四項要求”、“五項紀律”,很多人都不知道。
設備保養(yǎng)。
首先是制定計劃方面,計劃合理性、可行性較低,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保養(yǎng)標準。對于一級保養(yǎng),公司制定了一級保養(yǎng)卡,需要保養(yǎng)的內容都在一級保養(yǎng)卡上有描述,但是機臺操作者認為一級保養(yǎng)就是填表、打鉤。也許有些人還不認識字,更不要說按照要求去做了。一級保養(yǎng)卡、維修記錄、年度保養(yǎng)計劃填寫不真實,弄虛作假,時有發(fā)生;有的即使做了,也只是打鉤,并不知道打鉤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保養(yǎng)內容不全面,對于需要進行保養(yǎng)的零部件,沒有納入保養(yǎng)計劃里面;有些保養(yǎng)內容的檢查,不具有可行性。比如說大型生產線,所有零部件都在機殼里面,不打開機殼沒法檢查,無法驗證保養(yǎng)內容是否已進行;車間設備管理人員,以及設備維修人員沒有擺正自己的態(tài)度,對于維修記錄以及保養(yǎng)卡都存在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這對下面進行保養(yǎng)的人起到很壞的引導作用。
其次,員工維護、保養(yǎng)意識淡薄,即使操作的機臺存在問題也不會去找機修進行維修,對于機臺漏氣、漏水、漏油以及機臺空轉等問題視而不見。再者,車間負責人幾乎很少針對設備問題進行會議探討,除非被查出問題較多時,才會在周例會上進行處理,不能把設備管理問題當做長期問題進行,所以車間設備專員、機修等人自檢意識淡薄,對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基本不做。車間管理人員只注重產品數量、質量,對于設備幾乎不聞不問。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奇怪的現(xiàn)象,手工的目標達成率比自動化的設備高,還有就是旺季訂單很多有訂單延誤,淡季訂單很少的時候依然存在訂單延誤。這些現(xiàn)象真的需要車間負責人去深思。更有甚者在檢查時找不到自己進行過二級保養(yǎng)過的設備。真的懷疑是否做過保養(yǎng)。
設備維修。對于公司的很多機修,與其說是機修,不如說是零配件拆卸工,很多零配件經過維修可以繼續(xù)使用,但是機修就把它拆下來當做廢品扔掉。而且對于設備零配件損壞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導致剛換上的零配件機臺一打開零配件又損壞。(塑鋼部)
再者,車間很多設備在出現(xiàn)故障以后,零配件很長時間無法到位進行維修。這就造成了一種怪現(xiàn)象,公司備件庫,備件金額高居不下,但是生產部門經常缺配件,因此而影響設備維修,進而耽誤生產。
還有就是車間設備出現(xiàn)故障后,車間有時候并不進行維修,而是直接報廢。
設備調撥。當某些部門由于車間生產結構調整或者其他原因需將設備調離車間現(xiàn)場時,需要部門填寫設備調撥單,但是有些車間(拉配部、電涂部)在沒有任何手續(xù)的情況下,就將設備搬離車間現(xiàn)場。當問到車間或者部門負責人時,他們居然說不知道要這么做。我想《生產系用設備管理制度》也不是最近才編制的。
設備報廢。對于設備報廢,很多部門根本就沒有按照《生產系用設備管理制度》中設備報廢的條款進行核對,很多設備報廢原因不合理。
有些部門設備維修以后還可以使用,但是就提出報廢(拉配部塑料片車間),更夸張的是,有些部門已經封存了的設備,封存理由是經多次維修無效,無法維修,但是又出現(xiàn)在車間現(xiàn)場繼續(xù)使用。對于封存的設備,沒有做到清潔,也沒有做到潤滑防銹,有的甚至把設備都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等再次啟用的時候估計很多設備就又需要技改了;還有就是對于車間申請報廢的設備,如果沒有通過申請,車間也不進行保養(yǎng),過幾年不用申請報廢,也可以報廢了。這在無形中已經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有些車間一邊在封存舊設備,一邊又在買新設備,這樣的情況真的很讓人感到矛盾。
這些都是我在設備管理中遇到的很多不合理的問題,對于這些不合理的問題,設備管理部的設備管理人員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會有針對性的去處理這些問題。下面是我對設備管理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1、設備選型一般考慮的因素
?。?)設備的使用性能。設備的使用性能包括:設備要滿足產品生產工藝的技術要求,設備的生產率,與其他系統(tǒng)的配套性、靈活性,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情況等。
(2)經濟性。選擇設備時,既要使設備的購置費用不高,又要使設備的維修費較為節(jié)省。任何設備都要消耗能量,但要使能源消耗較少,并能節(jié)省勞動力消耗。設備要有一定的自然壽命,即耐用性。
(3)設備的維修性。設備維修的難易程度用維修性表示。一般說來,設計合理,結構比較簡單,零部件組裝合理,維修時零部件易拆易裝,檢查容易,零件的通用性、標準性及互換性好,那么維修性就好。
(4)設備的可靠性。從廣義上說,設備的可靠性指的是:機器設備的精度、準確度的保持性,機器零件的耐用性、執(zhí)行功能的可靠程度,操作是否安全等。
2、對于設備驗收。采購部門應該要求設備采購申請部門對所采購設備的要求寫清楚,主要從設備產能、耗能、廢品率、穩(wěn)定性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且必須注明所生產的產品的型號、規(guī)格以及尺寸、大小。這樣采購部就可以將這些要求在合同中明確要求,設備管理人員就可以針對合同中這些要求去驗收設備。力爭做到所驗收的設備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生產上需要。當然這些還是需要生產部門和采購部門的配合。
3、設備的使用。車間在對新員工進行入職培訓時,必需要使員工懂得《生產系用設備管理制度》中要求的“三好”、“四會”、“四項要求”、“五項紀律”。這樣有利于設備的正確使用和維護保養(yǎng),使設備綜合效率最大化。
4、對于設備保養(yǎng)。設備管理部會加大檢查力度,同時準備將生產系統(tǒng)各個部門的年度保養(yǎng)計劃標準化,同一設備年度保養(yǎng)統(tǒng)一化。使年度保養(yǎng)計劃更合理,更具有可行性。同時在平時的檢查中,發(fā)現(xiàn)各車間對設備的潤滑管理做的不是很好,這個也將是以后設備管理的重點之一。
5、設備維修人員維修水平不高,再者車間沒有專門人員對損壞零配件進行是否可以維修繼續(xù)使用的評估,使得零配件浪費較嚴重。車間一方面可以組織人員對機修進行培訓,另一方面,由車間技術員或者工程師對損壞零配件進行是否可以維修繼續(xù)使用的評估,這樣可以有效減少零配件的浪費。此外對于設備維修的效果要有一個評價,對設備維修工作進行優(yōu)化,使設備維修費用與設備劣化以及故障停機損失費用之和趨于最小,這樣的維修活動安排將是較為理想的。否則,維修不足,則設備劣化和故障停機損失將會增加,但是維修活動過于頻繁,雖然使設備的劣化和故障停機損失減少,但是維修費用勢必要增加,這就造成過度維修,所以要保證每次維修的質量。
6、對于設備調撥、封存等問題。設備管理部會加大對此類設備的檢查,確保此類設備的相關手續(xù)的辦理以及維護保養(yǎng)工作的落實。
7、對于報廢的設備,設備管理部將嚴格按照《生產系用設備管理制度》中設備報廢的相關條款對設備進行審核,對于車間說已維修多次,無法恢復使用的。要求車間負責人提供維修記錄,核實是否維修過。
8、對于設備管理的相關事宜,只有部門領導重視了,才可以做得更好,否則部門領導都不重視,更不要說下屬人員了。曾在塑鋼部檢查時發(fā)現(xiàn)車間多臺排咪機、注塑機長時間不用,也不關電源,當我把這個情況與車間主任溝通時,他居然說:我只管生產拉鏈,設備的事情我不管。如果我不生產拉鏈,為公司創(chuàng)造利潤,公司哪有錢買設備?還有幾次去尼龍成品部和電涂部檢查,發(fā)現(xiàn)不良項要求其整改時,車間設備負責人,居然說:有必要那么認真嗎?面對這樣的設備負責人員,我真的懷疑他能把設備管好。
9、在檢查過程中,對于不同的部門,相同的設備維護保養(yǎng)以及其他管理工作做的各不相同,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卻是差強人意,針對這些情況,我個人認為可以這么做,將各個部門做得好的方面記錄下來,并進行匯總,并針對各個車間實踐情況進行推廣,效果顯著的可以將它作為標準進行推廣,使其具有強制性、不可抗性、以及違反的處罰性。或者在他們在制定設備操作規(guī)程、點檢規(guī)范、保養(yǎng)規(guī)范和維修規(guī)范,以及使用管理內容的時候,評審其適用性和有效性。引導各個部門各個車間做好設備管理工作,提高設備綜合效率,追求壽命周期費用經濟性,實現(xiàn)企業(yè)經營生產目標。
10、管理體制不健全,責任不明確
企業(yè)雖然制定有《生產系統(tǒng)設備管理制度》、《設備設施控制程序》等各項管理制度,但制度執(zhí)行起來阻礙重重,難以落實。設備操作人員只管操作,不管甚至于不顧設備的構造原理和保養(yǎng)方法,操作和保養(yǎng)不當造成設備損壞后又給維修工作加大任務,維修人員雖然了解設備損壞的原因,但只能對操作人員心懷不滿。
操作人員又過分依賴維修人員,就形成了一種“管理人員管不了、操作人員只管用、維修人員只管拆裝”的畸形管理模式,對設備管理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應該針對操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的問題采取相應的一系列獎罰制度、設備完好利用率和效益掛鉤制度。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獎罰制度的細節(jié)問題,使操作人員對處罰不能理解和服從,心懷不滿,故意損壞機械設備和“跳槽不干”的情況就在所難免。企業(yè)在缺少人員和無良策的情況下,只能在制度執(zhí)行上“只喊不做”,使制度最終成為一本廢紙。“湊合著用”,“差不多就行”的維修觀念就在所難免。
- 上一篇:怎樣做好TPM設備管理
- 下一篇:TPM班組自主管理實踐內容